家庭事業共繁榮 和諧傳承四代人
作者:吳夏青
四代同堂孝為先,“五德興家”萬事和。吳夏青的家庭是擁有10個小家庭、26位成員、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父母吳宗有和曹英占是一對在軍工企業工作40余年的耄耋老人。在“以德治家、以業富家、以學興家、以儉持家、和諧保家”的家風引領下,吳家的子女及配偶如同一團火,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散發著對生命的激情。他們分別獲得國家、省、市的榮譽證書200多件,“優秀共產黨員”、“三八紅旗手”、“五一勞動獎章”,市首屆十大優秀女性、全國杰出創業女性等等讓這個家庭成為鄰居們的楷模。
吳夏青是吳家的三女兒1965年出生,碩士研究生學歷,新鄉澳達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河南省第十二屆婦代會執委,省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河南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新鄉市第十屆政協委員。1997年,她從國企下崗,毅然帶領一批下崗職工開始了零資產創業的新人生。經過17個春秋的打拼,澳達置業現已發展成為房地產開發為主業、集商貿、金融投資、農業科技及物業管理為一體的澳達集團,累計開發業績達100多萬平方米。
美若春華,秋登其實,在吳家事業和家庭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創業初期,兄弟姊妹們相繼以超強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加入了澳達團隊,闖過了一個個難關,事業發展蒸蒸日上,在“為社會、為他人也為自己創造價值”的家庭理念指導下,6個兄弟姐妹現在各有成就,企業做得像家一樣溫暖,工作做得像花一樣漂亮。
談到家庭和諧發展,吳夏青說:“家庭是基本社會單元,親人關系是永遠的……家庭的穩定發展是對社會的最大貢獻,也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想要一個和諧的企業必須有一個和諧的家庭建設,想要一個優秀的企業文化必須有一個優秀的家庭文化?!?
百善孝為先——“家庭孝敬基金”提升凝聚力
隨著兒女們各自成家立業、自立門戶,工作越來越多,像大多數家庭一樣,操勞大半輩子的吳家老人也有過子女關愛減少,老人的精神生活被逐漸淡忘的情況,如何處理老人問題?讓父母有一個幸??鞓返耐砟暧植蛔屍涑蔀榇蠹业男睦碡摀??吳家姐妹們也經常討論這件事,孝敬老人沒時間如何擠?平均主義、輪流攤派等被動形式可不可行?
2006年,在吳夏青的倡議下,他們創造性地化解了這一難題,在兄弟姊妹中設立了一個“孝敬基金”,考慮到每個家庭的經濟能力不同,為避免對老人的態度和方法上產生不和諧,子女們每月像交納黨費一樣,自覺自愿、量力而行向該項基金交納一定費用,用于二老的醫療、保健、旅游等開支,“孝敬基金”時刻提醒每一個兒女都要銘記長輩的養育之恩。
這項制度的建立和實施一方面使老人的生活起居得到了充實和重視,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子女們的孝心和責任心。吳家人都認為,更重要的是給親情、給正能量搭建了一個平臺,使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感謝之舉得以發揚光大。隨著歲月的增長,大家庭的第三代人也逐漸工作成家,也開始加入孝敬基金的隊列。老人的所有開支母親拿一個白條都能在孝敬基金里支出,永遠花不完的孝敬基金給老人帶來了很大的安全感;每年的旅游,訪友也讓老人們開闊了眼界;吳家人都知道,老人們心地善良,平時總喜歡接濟他人,可又不愿意為這事伸手向子女要,孝敬基金也成了他們的私密后花園。
一個小小的創新,避免了不必要的壓力;一個小小的制度,驅動著愛心的傳承。吳家上下每月都把存入孝敬基金當成一個非常莊重的事,錢雖不多,多少隨已,但是月月都有,凝聚了所有家人的感恩和關愛之情,為家庭文化建設創造了堅實的基礎。
今年元月,他們剛剛為老人過完了八十大壽,為了讓老人繼續保持良好的心態、健康的體魄,兒女們提前兩個月,翻出來家里珍藏的老照片,采訪、記錄了各家成員的記憶和祝愿,自拍了一部微電影,邀請了老人的親朋好友和鄰居歡聚一堂觀看,現場讓老人講述自己的兒時經歷、戀愛故事……等等,不但提升了老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也激發了大家的生活激情,氣氛和睦,其樂融融。
吳夏青說,其實基金只是一個保障,?;丶铱纯春苤匾?,就是工作的事多和爸爸聊聊,生活的事多和媽媽說說,他們特別地高興。父親的生日是正月初八,吳家每年過年都會有點兒與眾不同。孩子們小的時候,都會盼著這天有頓好吃的。20年前,吳夏青和兄弟姊妹意識到家的溫暖不僅僅是坐在一起吃頓飯,他們自編、自導、自演,自己配樂、自己攝像,為60歲的父親組織了一場家庭音樂會。小女兒的舞蹈“紅湖水浪打浪”、外孫的“少年壯志不言愁”、外孫女的舞蹈“小背簍”、孫女的“模特秀”,兩歲的外孫女也伴著“英雄贊歌”翩翩起舞,場景至今歷歷在目,父母看著高興得合不上嘴。就這樣,吳家的家庭舞臺一堅持就是20年。
清官能斷家務事——“三分鐘溝通法”促和諧。
一個成員眾多的大家庭,觀點、意見不一致是常有的現象,再加上吳家兄弟姐妹年齡跨度有20多歲,遇到問題時,大家難免各執一詞、意見相左,甚至發生爭吵。如何化解予盾,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幫助、關懷、理解,共同做好各自的工作,共同經營好這個大家庭,吳家人不斷地堅持探討,開創了“民主生活會”和“三分鐘溝通法”的模式。
作為家庭中流砥柱的六個兄弟姊妹很早就嘗試著每年年終在一起召開“家庭民主生活會”,總結過去、探討未來,圍繞一年來的工作、生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共同制定來年發展規劃。吳夏青不斷開動腦筋、完善會議制度,圍繞溝通上經常發生的問題精心設計每年會議主題,比如:自我傾訴(發牢騷);改善溝通、自我批評;贊揚別人……等,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角度對照別人,剖析自己,以達到取長補短、統一認識,每年還會將很多規定寫成會議紀要,請各家的參會代表簽字,第二年根據規定對號入座,獎先罰后。
另外,平時在處理爭議問題時他們還創造了一個簡單易行的“三分鐘溝通法”。前提是只說事、不指責。首先,每人一次只說三分鐘,可以記錄、錄音,時間到結束;其次,對方簡單復述并予以確認;然后,對方再講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如此循環,有時一開就是三四個小時。最后總能從批評別人到批評自已,從而化解了分歧、重建了和諧。吳家大姐是老大,一次在安排工作時和四妹的部門員工產生了予盾,還大吵了一架,老大認為公司的事她指揮員工干沒錯,老四也很有主見,認為這樣態度對員工和工作程序都不尊重,為此,兩人鬧到見面不說話。開會溝通,第一次都沒開成,各說各的理,第二次大家讓她們只找自已不對的事,最后定下了維修單派發制度,雙方又重歸于好。
弘揚正能量——以儉持家,大愛無疆傳家風。
今年初六的家庭民主生活會上,吳夏青對原來的“以德治家、以業富家、以儉持家、平安保家、和諧興家”的二十字治家方針做了進一步的修改,在治家理念中融入了“內心和諧,家庭和睦,世界和平”的新內容。同時確保每個周日都有一對兒女回家去陪老人做飯、給老人洗腳剪指甲,更重要的是談談心,讓老人心情舒暢、頤養天年,讓家庭和諧、和睦,繼續創造美好未來。老人們更加幸福了,但是一些優秀的傳統和家風卻一直傳承著。
吳老的老伴雖然已年近80歲,但依然還做著縫紉活,為曾外孫們做冬衣、做尿布。雖然孩子們還沒有出生,第四代的棉衣棉褲都已經準備好了。在大女兒 吳秋云家中,30年前的茶壺缺蓋兒了,配個蓋兒繼續使用,結婚時親戚朋友送的鍋,鍋底都燒穿了,打上四個補丁照樣用。在吳家人看來,節儉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境界。
雖然平時節省,但是大愛精神卻在吳家每個人心中扎下了根。愛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更是令人向上的源動力,愛和包容使這個大家庭團結奮斗、家庭和睦、事業成功,也更增強了所有家庭成員的社會責任感。近20年來,澳達集團為社會提供了上千個就業崗位,在經濟效益不斷提升的同時,也不忘回饋社會,多年來兄弟姐妹們累計為社會捐款數百萬元。其中為我國“環保大使”田桂榮女士的綠色環保事業捐款60多萬元;在輝縣市、新鄉縣、原陽縣捐建了三個“夏青留守流動兒童活動中心”;向省老促會一次性捐款100萬元。除此之外,向汶川地震災區、孤殘兒童、貧困山區、重病困難人員、慈善總會、解放軍大功引黃工程等捐款捐物更是不計其數,僅捐資證書就裝了整整一箱。
如今這個大家庭,兒童茁壯成長,年輕人努力創業,老人幸福健康安度晚年,和諧有序。先后被《豫商2.0》雜志、河南省民促會等機構評為“河南省最佳創業伴侶”,被新鄉市婦聯等多家單位及媒體評為“五好家庭”,榮獲新鄉市“五好家庭標兵”、市“綠色家庭”等稱號。